当前位置:聚美女性网>穿衣搭配技巧>美丽配饰>

珠宝展渐兴“只卖设计”

美丽配饰 阅读(3.07W)

导读:珠宝展渐兴“只卖设计”

珠宝展渐兴“只卖设计”
刚刚结束的第七届深圳国际珠宝展透露产业“危”与“机”

  在深圳会展中心1号馆,挂着买家证件的宋薇满意地对记者说:“原以为又是一次产品同质化的展会,没想到却发现很多新元素。”

  9月14日到18日,第七届深圳国际珠宝展在会展中心举行,迎来了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名专业买家。他们都和宋薇一样,透过此次展会“嗅”到了中国珠宝业发展的新风向。

  有数字显示,本届展会的参展企业约800家,展位约2500个,在国内三大珠宝展之中,深圳国际珠宝展俨然已经成为最大规模、最高档次、最多买家群体和最具影响力的交易平台,对珠宝产业的拉动效应与日俱增。然而,产业成熟与否并不取决于一场展会的交易额,有业内人士直言,产品同质化、低成本仿制、原创设计力不足等困扰产业升级的内在问题仍然存在,而本届展会上,“中国风”、玉石热、“彩色浪潮”、个性化设计等新概念的集中出现,是否也可以看作珠宝企业纷纷谋求内核“裂变”的一个信号?

  产品同质化已成行业之痛

  “我喜欢意大利风格的珠宝饰品,因为每一件都独一无二。然而目前国内很多‘中国制造’的款式太过雷同,让我视觉疲劳。”一位前来观展的普通市民向记者抱怨。

  的确,产品同质化仿佛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在珠宝行业肆意蔓延,更糟糕的是,因为缺乏创意性的产品开发和营销模式,同质化实质上已经让珠宝行业的供应链陷入了恶性循环。深圳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的一位工程师向记者分析,同质化的结果“必然造成零售终端在同一层面上短兵相接,销售利润就成为这场‘肉搏战’最直接的牺牲品,最后,就是整个产业链上利润率的连锁坍塌。”

  本届展会上,绝大多数珠宝制造企业都对产品同质化问题的严重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再这样下去,市场只能越来越萧条。”爱得康珠宝总经理郑焕坚着急地说。他告诉记者,只要有一家企业推出新产品,市场上该类产品很快就会遍地开花,因此,不到关键时刻,许多企业不会提前让新产品露出真面目,加强保密工作也成为珠宝行业的“必修课”。深圳市一家名为摆渡人的专业珠宝摄影机构负责人向记者证实,他们为企业拍摄珠宝产品时,一定要签订保密协议。

  设计先行,向“伪研发”挑战

  然而,要摆脱同质化的阴影,仅靠保密还远远不够,最佳途径或许正如TTF总裁吴峰华所言:“把自己的产品打造成不可替代。”他认为,竞争不充分正是产品同质化的温床,当创新成为必需,低成本仿制再也没有生存空间,才能彻底切断同质化的根源。目前,TTF已经在国内拿到10项设计与技术专利,其中“玫瑰金防变色”技术已经卖给了美国一家珠宝公司。

  相比TTF,欧祺亚(OCA)的路似乎走得更远更彻底。这家来自上海的珠宝新锐,成为展会上一家公开声称“不卖品牌只卖设计”的参展商。在OCA的展位上,“首饰设计制作”的字样扑面而来,取材于古代器物的金饰“钟”、“玦形龙”、“璧”,历时三个月完成的钻饰“钻石大白鲨”,借用当代雕塑艺术语言的“幸运8”,每一件都是全手工制作。

  “手工精品是我们的强项。事实上,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超出我们的预期。”OCA营运总监孙晓华告诉记者,“设计先行”是OCA的核心。但孙晓华也坦言,设计先行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生存风险,从2004年3月公司成立,OCA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我们的研发、推广比例为8:2,而多数珠宝企业则是2:8。”许多珠宝企业所谓的“研发”,就是用很少的钱大量“买版”,这已经是业界公开的秘密,为了避免抄袭,目前,OCA几乎所有作品都已注册了外观设计专利。

  首饰设计师的失落与职场错位

  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设计终究是珠宝品牌的灵魂。然而,当记者试图寻找真正的首饰设计师时,几乎所有企业都避而不答,连设计力量强大的OCA也声称,“我们不推设计师”。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人才流动大、业内无秘密可言,是珠宝企业三缄其口的原因。据了解,目前,国内黄金珠宝首饰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仅深圳水贝和万山工业区就聚集了上千家生产加工企业,这就为人才频繁流动提供了条件。在这两个工业区的宣传栏上,贴满了技工招聘广告,员工跳槽造成一些企业的产品尚在开发阶段就泄密了。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行业利润较低导致首饰设计师纷纷转行。目前,全国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首饰设计专业,年学费均在万元左右,但刚毕业的首饰设计师月薪能达到1600元至1800元,已是较高水平,转行现象当然不足为奇。

  留下来的首饰设计师生存状况也并不尽如人意,他们的职场错位反映出珠宝业原创力不足的困境。很多设计师反映,目前市场上大路货占主导,新颖款式需求不多。没有市场拉动,企业对设计创意的重视程度自然不够。

  “设计师需要被推向前台,他们将提高产品价值。”普柏琳设计师童涛告诉记者,国外一些珠宝公司就拥有很多以设计师命名的小品牌,而国内的设计环境还远远没有成熟。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副院长任进也认为:“在国内珠宝业发展尚不成熟的现阶段,企业希望能直接聘用明星设计师,以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白色浪潮”到视觉缤纷

  形式可以被模仿,但气质不可以复制。深圳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郭晓飞认为,本届展会上,“中国风”、玉石热、“彩色浪潮”、个性化设计等新概念的集中出现,正是痛定思痛的珠宝企业纷纷谋求内核“裂变”的一个信号。

  无论是以翡翠玉石为主打的美伊,还是汲取传统艺术元素开发时尚金饰的百泰,抑或力推彩宝风尚的缘与美,甚至是以个性化设计标新立异的OCA,没有哪个时期能像今天这样,令珠宝企业对“文化创意”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意愿,并不约而同将中国文化作为产品开发的核心元素。潮宏基主管企业文化和产品开发的总裁顾问陈育星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对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回归。”

  体现在产品上,就是从几年前一统天下的“白色浪潮”转变为今天的视觉缤纷。陈育星认为,中国珠宝业曾长时间迷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钻石来了,铂金来了,K金来了,我们专注于产品制造,却忽视了文化的再创造,一度成为珠宝产业链上最末端的买单者,如今中国珠宝产业正向本体文化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