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聚美女性网>教育>儿童读物>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15篇

儿童读物 阅读(1.39W)

在学习、工作中,说起随笔,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那么,什么样的随笔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教师教学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15篇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1

这孩子真让人忧心那

“老师,你看昊昊呀,他和辉辉打起来了!”学生的大叫声把我从聊天中惊醒过来,抬起头一看,只见昊昊眦着牙咧着嘴,用手死命地抠着辉辉的脸,而辉辉也不甘示弱,用手里的矿泉水瓶敲着他的头……“反了!反了!”我在心里想着,连忙走过去说:“你们这是怎么回事呀?快住手!”辉辉倒是迅速地停了手,坐到了座位上,可是昊昊呢,嘴里还叽里咕噜地嘟囔着,有些不情不愿的样子。这是发生在“迎新长跑”比赛上的一幕。

我在他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先问他怎么回事?他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他先打我的!”回过头问辉辉,说:“他自己把椅子老往我这里翘,撞在了我的膝盖上,跟他说他也不听的,我就……”旁边的同学也都附和着说昊昊的不是。他显得很激动,小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我又没有……我又没有……”成成对我说:“沈老师,是昊昊不对,他老是要弄旁边的同学的。我提醒他,他也不要听,没办法!”看着成成的小大人样,可见平时大家对他的'无可奈何。哎……这孩子就是让人操心那!

事情基本明朗了,我就又开始了自己的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这有用吗?我也不知道,但总不能听之任之吧。经过一番谈话,他倒也认识到动手打人是不对的,我还特别强调了“你用手抠辉辉的眼睛,假如真的出了问题,你说怎么办?”他哑口无言了。我知道对他不能硬来,否则他的倔脾气一来,任谁都没有办法了。也许对他比较了解了吧,我的罗里罗嗦嗦还是“打动”了他,当时我是这么认为的。他终于承认了错误,也向辉辉道了歉,后来就又和旁边的同学有说有笑了,那天真可爱的笑容也出现了。

可是,为什么每次活动他总要制造一些麻烦呢?这孩子真让人忧心那,虽然每次给他旁边安排一些比较好的学生(遵守纪律的,又不会惹是生非的孩子),可每次还是会有意外发生。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2

原人教社修订版教材中,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特殊的修订,其中,在每一个练习后面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选学题,是最醒目的一个处理方式之一。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说明,编写者、专家们的出发点是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希望在保证孩子们数学基础之上,适当安排一些有利于促进孩子思维发展的练习,从而让一些在平时学习中“吃不饱”的孩子有一个发展的机会。

面对教材这样的设计与安排,作为一线的教师,只要是认真备课的老师,都能领会编写者的意图,都能把握如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展开尺度,应该说根据教材的这种安排方式,对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敢,也无法按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展开教学,原因很简单,现在评价学生的标准,不论你是公开反对,还是承认也好,仍然还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自然考试成为学生之间竞争的唯一方式,同时,分数也成为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体系,如何备考自然也就成了师生之间共同的话题了。

由于根据修订后的教材要求,选学内容是不纳入各种考试的范围之内的,但作为各级的出题者,往往在潜意识中都有一个想法,通过考试把学生考出个三六九等,把教师考出个三六九等,似乎不这样出题,就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不这样出题,就无法体现考试的份量。

这样一来,可苦了孩子了,同时也苦了老师,因为,一份试卷要想考出个三六九等,必然会出现一些偏、难之题,而这些考题往往都与教材的选学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试想如果孩子连书本上的选学题都不会做,再遇上试卷上的难题不就更不会做了吗?为此,老师对书本上的选学题不敢怠慢,每每遇到这样的题会集中精力,一点一点带学生攻关,虽然有一些孩子理解了,但更多的孩子却越来越糊了,有些人甚至连基础的东西都不会了,更有甚者,一些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正在这种错误的导向指引下,一点一点的消失,上数学课一步一步地成为他们讨厌的一件事。

面对当前课堂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这一现象,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急在心里,却又无力回天,因为它的现状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可以改变的。如果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按照这种考什么,教什么的导向走下去,必然会一步一步地走向死胡同,会把小学数学教育引向一条不归路上。

因而,当前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过于以量化方式进行评价的教学评价方式,走出一条能够真正地全面反映学生成长的评价之路,从而才能保证课程改革在教学各个环节的真实动作起来。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3

今天上了二年级的课,之前师父也告诉过我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主要以培养孩子们对英语的兴趣为主展开,主要让孩子们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下感受简单的英语,并尝试着用简单的英语口语进行日常的'交流

在今天的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很疲惫,似乎没什么精神,因而我心里清楚的知道,今天的教学任务应该有所减少,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先让学生唱歌玩玩游戏,当然这些游戏都附带这单词和句子,让孩子们在快乐中不由自主的复习学过的内容,游戏也迎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寓教于乐;当然之后的课堂教学我主要以动为主……

今天最大的感受是,教学不只是要被教案,还要备学生。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4

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没有把握住语文课的特点,把语文课上得不伦不类。比如,把《伟大的友谊》上成了政治课;把《把七颗钻石》上成了思品课;把《蝙蝠和雷达》上成了科学课。这样的老师很多,有的还是全国著名的教师。他们在全国各地上示范课,一些教育类学术报刊上还发表他们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一些出版社还为这些教师出集子。其实,这些人根本没弄明白,语文的本质,不知道语文课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还有一种现象也比较普遍,过于偏重分析课文的内容。这些教师把课文内容挖掘得特别深,分析得非常透。很精采,很到位。到头来,学生的语文素养没什么提高。比如教《第一场雪》把课文没写出的内容也分析透了。

近两年,又出现了一种现象,用多媒体取代了语言文字。多媒体的确是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只能是辅助,不能取代,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如果把课文的内容都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学生还学什么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怎么能培养?语文课就得让孩子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来感悟,来品味。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的.。

在能力培养方面,也存重理解能力培养,轻其他能力培养的问题。虽然,阅读能力最主要的能力是理解力,但理解能力不是阅读能力的全部,还有记忆力,阅读速度等等。人们普遍忽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速度对一个人越来越重要,互联网的出现,人们得到信息比原来便捷得多,信息量也大得多。这样,就对人们的阅读速度要求越来越高。

还有一个问题,语文需要积累。而很多教师只注重理解,而忽视了积累。

各科教学都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也不例外。这一点,很多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些现象看上去是表面的问题,其实,每一种现象背后都有深层次的教育理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得知道,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的任务是什么。当然,对语文本质的认识,有一些争议,但都只是有不同的侧重,都承认语文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还有其他任务。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5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人与人之间相处,理应以礼相待,温文尔雅,文质彬彬。这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做人,不但要尽力做到外貌整洁,举止得体,与人相处,还要言之有理,敬之有礼,待人周到,务必尽力令人不感拘谨,不觉尴尬,不会委屈,不受伤害。例如:李勉是个礼贤下士的好官;刘备三顾茅庐,名扬天下;燕昭王筑黄金台,尊郭槐为师,“士争凑燕”,终于破齐复国,报了大耻;曹操光脚迎接许攸,最终荡平天下。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为人。”上至达官与富人,理应以礼立国,兼及遵纪守法,人与人敬爱有加,圣人以礼为榜样,开明的贤者更应以礼立天下,平民百姓应该以礼立家。事情因为礼一团和气,安详平静,瑞气祥和。国家因为礼一片稳定,一片喜气洋洋,喜庆普及天下,人人安居乐业。

元朝许衡曰:“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百姓之间,待人处事,先有自知之明,立信在人间,言之有理,情礼兼到。在春光,品花香,注重礼节就是欣赏姹紫嫣红的风景;在夏日,礼节如沐和风;在金秋,礼节似收获丰收的好心情;在寒冬,礼节好像晒暖阳。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礼立足一角落,以礼树信一乡村,则人人舒心,万事俱备,以礼促成家事,事事有礼,事事顺心。

好人与好人相处,敬重有加,平易近人,互相理解,以善待人。平日里,不用怕有害人之心,不必怕有伤人之意,和谐相处,和睦相待。恶人与恶人,动不动就恶言相向,甚至以强欺弱,以拳头说话,以武力解决一切问题,恶习流传,厄运频生,蛮横不讲理,不能团结友爱,不能彼此尊重。若能以礼教他们,感化他们,那么,恶习自会慢慢消失,善良之心悄悄滋生。

夫妻之间,若能相敬如宾,以礼相待,自然能家和万事成,日子和和美美,生活顺顺当当。家人以爱为纽带,以情为桥梁,互相沟通,互相关爱。在温暖的家里,心向往自己的家,人喜欢自己的家人。工作以后,累了,困了,有家的依靠,有家的栖息。在家里,能放松心情,能缓解紧张,能平平安安,能高高兴兴,家就是停泊的.港湾,躲过暴风骤雨的侵蚀,避免风浪的横扫。心安理得,家自然是人之所想,人之所向。

父母与儿女之间,也应讲理又讲礼。父母主要应以礼教育子女,尽量减少谩骂,尽量减少殴打。家庭暴力成为家的主要工具,则鸡飞狗跳,遭人笑话,留下笑柄,生活不愉快,日子不安宁。家让人嫌弃,人让人鄙视,父母关系成为负面影响,那么子女讨厌世间,不懂珍惜,不懂人情,不认亲人亲密,不认骨肉亲情,不尊长辈,不晓得理应孝顺长辈。长辈训话,晚辈理应洗耳恭听,不叛逆,不违抗。

邻居相处,以礼相待。以礼常常往来,彼此尊重,互相礼遇。一句简简单单的问候,给人以信心;一句句厚道的问安,给人以喜悦;一次次母爱的流淌,给子女以慰藉;一次次温暖的呼唤,给人以笑容,增添满足,送来满意,有自知之明,不骄不躁,也给人以羡慕,树立良好的榜样。

左传曰:“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历史上,威名赫赫的统治者,以礼治国的例子不少,以礼聘用人才的故事不少。有礼,则有兄弟之情,有手足之义,百姓因为义气,互相帮忙,团结一致,共谋事情,产生喜人的利益;百姓得以安宁,丰衣足食。人与人之间,撇开鲁莽,放下轻视,因为礼节,管天下不平之事。国强则民富,政局稳定,万事俱兴,一切井井有条,一切婉婉有仪。敌人不敢冒犯,周边安宁,外交帮和敦睦,商旅往来,诸事顺利。

汉朝王符说:“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这非常有道理,适用于实情,于是,礼义渐渐生起,盗窃逐渐消亡,许多违法犯罪行为可能降至底限。国家处于太平盛世,百姓处于以礼相待,团结和睦。即使有天灾人祸,也能团结一致,抚平创伤,人人尽可能伸出友谊之手,送上清水,送上食物,解决困难,消灾解祸,度过难关。

讲礼,多得是。《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太公六韬》曰:“礼者,理之粉泽。”《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记?乐记》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袭,礼之文也。”又《燕居》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诸多名言,诸多名句,都涉及到礼,都讲到礼字,这样,讲礼、守礼,不无道理。所以说:“不学礼,无以立。”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6

作为新的老师总会想到这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五环节学习法”的习惯,充分利用整块和零碎时间。开始可以手把手的教给他们如何预习和复习,帮助他们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如:小时间的`利用:

1)可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高效率复习上节内容和预习本堂课要讲的内容,并一定要做好检查验收工作,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效果最好。

2)教学生将每单元中重难点的句子和单词归纳起来,可充分利用小时间,随时翻看记忆,

3)为适应学生的要求,加强学生的听力,每周,利用课前五分钟训练学生的听力以及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为学生打造一个属于他们的平台,以起到滴水石穿的效果。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7

像往常一样,我在上早上的数学课,但在准备上课的时候就被总喜欢坐在后排的陶帅吸引住了,陶帅原先是一个非常调皮捣蛋的男孩子,上课喜欢走来走去,有时候还会跟别的小朋友打闹,但今天我发现他坐在位置上腰挺得直直的,两只圆溜溜的小眼睛定定的看着我,也没有到处乱走,我就随口表扬了他一句。原先我以为他不会坚持多久,可是后来我发现上午的两节课下来,他真的一直坚持下来了,让我感到很欣慰。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在我晚上吃过晚饭后,突然接到了他妈妈打来的电话,原来是陶帅回家把我今天表扬他的那一句话告诉妈妈了,结果怕妈妈不相信,就让妈妈打电话给我确认一下事情是否真实。我深深的被促动了,我不仅再次表扬了他今天的'表现,而且也提出了我对他的希望。没想到只是一句话而已,却不仅给孩子带来了一天的快乐,也让他有了自信,让妈妈也感到欣慰。

这件事对我感触很大,我们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亲切的举动,对孩子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幼小的心灵对我们老师的一言一行很敏感,把我们老师对他们的态度看得很重。所以,我们当老师的应该热情地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应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关心,老师多一份爱抚,孩子就多一份温暖,多一点进步!同时也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赢得更多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8

低年段的教学从一开始就应该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我的语速太快,虽然讲了一大堆,却只有十几个好一点的学生明白了,其后果就是好的越差,难怪我总会教出两极分化特别严重的班级来,这一点上冯老师就比我做得出色,她很善于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和语速来讲课,一步步很扎实。所以,永远不要被几个优秀学生的表现迷惑,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用能使最差学生明白的话和语速来授课,才是明智之举。

象了解自己的右手一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安排你的教学。一个班几十人,程度差别很大,但会有个平均植和共弱点,前者告诉你学生学习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的教学水平高低;后者则是你选择教学方式的依据。例如:期中考试后,我发现班里学生拼音巩固都不是很好,同时形近字、同音字也难以准确区分,相反,写话部分却表现出了他们灵活的思维能力,因此,考后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加强拼音和生字教学,而训练学生写说的教学相应的就减少了。

让学生在读文中学会抓重点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乃至运用。虽然大纲中的低年级教学重点在生字词,老教师们也认为抓好生字是根本,但千万别把这作为放弃让学生解词的理由,否则吃亏的只能是学生和自己。借助字典中的解释来解词是比较傻的一种办法,除非碰上诸如“地质”一类很抽象很专业的词语,否则千万别指望字典中的饿解释能帮助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更别提记住和运用了。解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情境、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其次可以造句、找同义词等。

朗读教学要在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与主人公或者作者的情感共鸣,切忌告诉学生或让学生说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这一段,只要把重点词语理解到位,学生读懂了,再加上你的一点巧妙点拨和激情感染,自然会水到渠成。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要以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标,不要问一些一眼就弱智问题。教学中,课本上能看到答案的问题不问,与课文毫无关联的问题不问,有重复嫌疑的问题不问;相反,能作为引起下文的问题要问,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问,能激发学生探讨兴趣的问题要问。

在语文课写字教学中,除指导写字外,我认为利用好学生自身的资源也非常重要。因此,我利用写字比较好的同学为有利资源,树立他们为榜样,让同学们都来学习他们的长处,经常地组织他们进行欣赏。这样,学生们既明确了榜样的特点,又找到了差距。

班级中,有一位叫苏然的`的同学,他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因此我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树立了他为榜样,这样,在写字课上我把他的作业拿给大家看,让同学们进一步地了解他,了解他写字的方法以及写字的水平,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和他的比一比,让大家找到自己和她之间的差距。在将他平时写字的辛苦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些,最后作出这样一个结论——经过自己不懈地努力,最终能够取得好成绩。而后,引导大家向苏然同学学习,激励同学们努力去做,每天都把自己的字和的比一比,看一看自己进步了多少。在这一榜样的引导下,我们班许多同学的写字水平得到了提高。

另外,还要多树立一些有着不同特点的榜样,让孩子们有所比较,看到他们的优点。在我们班上,不止苏然一个同学是榜样,还有杨宏月同学、郭韵杰等等。杨宏月的特点是:书写整洁,结构匀称,基本笔画写得比较好。郭韵杰同学字的特点是:字体方正,落落大方。而张静同学字的特点是:结构严谨,笔画优美。在课余间,我会组织孩子们翻看他们的作业本,互相学习。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缺点,并从榜样那里找到补救的办法。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9

翻开这个学期的工作笔记,斑斑驳驳,点点滴滴,感慨颇多,于是打开电脑,一一记下,陈列于前。

入行之前,想得比较简单,认为每天捧着一本书去教育学生,还算是单纯。扪心自问,我热爱教育工作,也想将这份工作当做事业来做。但现状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有位专家说过:要想上一节课,要花三节课的时间去备。由此足见上好课之难,更何况现在多媒体的普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备哪怕一节常态课,都要花上不少的时间,更不用说公开课了。但这位专家肯定没有带过哪怕一节课,因为如今的现状是:众多与教学工作无关的事务,牵扯、浪费了教师们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工作范围越发模糊,甚至有些本末倒置的味道,我深恐有一天,空背着“教师”的名,而害了一代学生。

本身早已过了愤青的年代,也不会陶醉到自认“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地步。我深知,自己的一些牢骚,许多同僚也都发过,不过我是写在这里,而他们是将其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这种工作现状,我有些叹息,他们早已习以为常。我也深知,一些问题也并非个案,深居一隅的`乡村小学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城市学校。我不过是一个小教师,更不会傻到去以一已之力去与这些潜规则所对抗,我所能做的,不过如此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吐槽和抱怨,够吗?

崔永元说过:抱怨也是建设性意见,可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仅仅只是抱怨,而不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抱怨看似尖刻、发人深醒,实则是一种懒惰和逃避。这也是为什么余杰成不了鲁迅的原因了。

换个角度看,其实一些事情的发生,是有它一定的原因的,我们需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再以积极的方式去解决它,我想,这比一味的抱怨更重要。再有就是,有些现状的确只能靠时间去解决——师资力量缺少,从校长到教师,大家都是每周18节课,我能将负担抛给其他同事吗?当然不能,那么一旦有了烦杂事,自然是大家都来背一些;现如今,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男教师是“物以稀为贵”,注定要承担一些额外的工作,不光是现在,以后的工作中,这将是一种趋势,我们理应作好心理准备。

我不推卸责任,工作好不好,不能将原因一股脑推给外界,有句话讲的好:人生就是打牌,别光指望着抓一手好牌,而应想着如何将一手烂牌打好。确实,我有时缺乏应变能力,没有“危机处理”的经验和意识,有时做事拖拉,导致小问题酿成大麻烦,晾成了大麻烦。这样的自身问题,比外部原因更值得我去关注和改正。

《老子》有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恒也。生活在这个社会,我们总是处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之中,需要做出各种选择。但世界本来就是阴阳相生而成,许多矛盾的两面本就是相辅相成的,矛盾自然也是必然,而我倾向的,就是在这自然的矛盾中,找到一个生存的最佳点,一言蔽之曰“衡”。尽量做到兼顾,所谓“游刃有余”,是我所最向往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想,自己会学着调整,改正自己的做事方法,这比吐槽恐怕更重要。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10

我们常把孩子比做初生的太阳,那么后进生就是迟升的朝阳,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耐心、细心的呵护、理解与尊重、循循善诱……“要小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或许有些夸张了一点,却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对待后进生不可疏忽大意,作为一名,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好这些后进生,是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

在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第一学期里,我的班级里某某和某某,他们两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爱做家庭作业,导致他们两个的学习成绩很差,几次找家长谈话,效果也不是很好,课堂上,我仔细的观察他们两个,课下,我找他们两个谈话,发现,他们并不是那种学习成绩较差、无可救药的学生。看来是思想问题,我开始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没过几天,某某某病又犯了,我很生气,同时也有些失望,不想再管他们了,但是我又想如果我放弃了他们,那么他们也许就会越来越放松自己,所以我又不能不管他俩。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真是动脑筋了,一有空就把他两个叫到办公室一边陪他们做作业,一边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几天之后,我发现某某已经能够自己按时完成作业了,于是,我及时对某某进行表扬,没过几天另一个也开始自己完成作业了。

当时我虽然很高兴,但是真的很害怕他们坚持不了几天又不能坚持下去了,但是令我很兴奋的是,他俩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作业的质量也很高,批改他们的家庭作业,不忘加上一句批语,有时是:你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真高兴;有时是:你可要坚持哦!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某某的单元自测每次都是考“优”。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因为,我没有放弃他们。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后进生,要想让他们有所提高,老师一定要抓住他们的弱点,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去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温暖,给予他们的信心,给予他们的关怀,这样让学生从内心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找到提高的办法,从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办法的确是很好的,我想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会为我以后的班主任工作起到良好的作用!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11

培养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有助于他们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弱智儿童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必须学会生活自理。但智障孩子的家长,往往一心想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补偿,很多事不舍得让孩子亲力亲为,大事小事均为孩子包办代办,长久下去,自然让他们形成错误认识:只要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爸爸妈妈都会帮忙做。在学校,老师都嫌他们不会,动作慢,也全都给他们包办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得到培养。如:

我们学校有个别的孩子在家还是家长喂饭,来学校进餐时,吃的很脏,吃的很慢。饭碗不会洗干净的;有些孩子还不会洗澡;有些随地大小便等,都已经十几岁了,真是替这些孩子的今后生活愁啊。所以,培养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对于这种现象,首先必须做好家长的工作,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过分的溺爱,多点耐心,多点鼓励,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其次是学校的生活课程的教学,要针对弱智儿童的个性,对他们进行正面的教育;交给他们自理的技巧;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就有区别;多给与孩子动手操作,这样更好的巩固学生的生活自理意识。

最后就是我们的生活老师,请不要嫌他们动作慢,洗衣服不干净,就帮他们代办,他们会养成惰性的,不然在生活课堂的教学就白费了,多点耐心,指导他们穿衣、进餐、个人卫生、如厕等,多点鼓励,当他们自己完成了洗衣或洗澡,给予他们鼓励表扬,我们的弱智儿童就会很高兴,就会更积极的去做。

老师、家长共同努力,培养弱智孩子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缩小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别,使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自立于社会,使之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的社会成员。多点耐心,多点鼓励。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12

教师专业发展,朱永新教授总结为“吉祥三宝”。即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由此看来,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专业写作,是优秀教师必备素养。

朱教授为了鼓励新教育教师专业写作,在教育在线网站发布了一则保险条例:每日三醒吾身,写千字文一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三百六十万字)来本公司。如投保人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以一赔百。

看似带有玩笑的广告,日后影响了一大批草根教师走上写作之路,加快了专业化发展进程,成就幸福生活。

教师专业写作需要克服畏难情绪。最怕还没开始,就先把自己给打败了。“不会写”、“写不好”、“多年没有拿笔了”等等借口统统冒出来了。要相信,写作并不神秘,更不可怕,只要拿起笔来写,渐渐地你会发现,写作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在写作中写作能力逐渐提高。

有了写作得冲动,就不顾一切的去写,千万不能等,一等,这点“火花”,这点意志就消磨掉了。

这里引用张志公先生关于学写作的一段话:一般来说,学写作大概要经历这样几个过程。初学写作的同志,开始阶段总是苦于没有话说,拿北京话来说就是“没词儿”。这反映出思路还打不开,写作能力不高,缺乏锻炼,所以写起文章铺陈不开,需要发挥的东西也发挥不出来。在这个阶段,最好大胆地、放手地写,对于写作不要惧怕,头脑里不要有框框,先放开再说(古人也有这样的主张)。这样做一个时期,手就逐渐放开了,也就有话可说了,而且总觉得想说的话很多。到了这个阶段,许多人往往又不知如何下手,对于哪些话必须说,哪些话不必说,拿不准主意。这时候就需要锻炼把文章写得简要、精炼。所以,对于写作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论,要看练习写作的人,出在哪一个阶段,具体情况如何。

“开始阶段总是苦于没有话说”这是所有初学写作的人的感受,老师开始写作同样有这样的感受。四年前,我决定写作时,经常感到无话可说,没有内容可写。但是,从第一天开始写随笔,我立誓写下去,不管好坏,先动起手来。一段时间下来,文章得到网友的鼓励,信心来了,思路渐渐打开,要写的内容一下多了起来:每天和学生在一起,有的是故事,孩子天生就是创造故事的人。这个孩子为什么贪玩,那个孩子为什么热心,“问题生”的问题怎么形成的,如何转变……一节课上得好坏,为什么,需要反思总结。好,好在哪里;不好,又不好在哪里。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写的内容就有了。总之,只要留心观察,善于发现,有的是内容写。一个学期下来,不害怕写作里。相反,由于家长的需要、网友的鼓励,慢慢地写作成了内心需要,成为一种习惯。

突破了第一阶段,会出现像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对于哪些话必须说,哪些话不必说,拿不准主意。”这是写好的问题。从我有限的经历看,专业写作,主要写的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情,主要以案例为主,多写短文,这样容易上手,也容易写好。我的随笔日记大多采取先把要写的事情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然后写一写通过这件事的'看法、想法,以及给自己或他人有哪些借鉴。比如:我在班级尝试改变问候语。首先,我先介绍如何产生这一想法的;尝试运用中学生的表现如何;实施中遇到哪些问题,如何改进的;实施后带来哪些好处等,一一写下来,就OK了。之后,我把这篇文章投给《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竟然发表了。

要写好,必须行动,“我手写我行”,只有在写中才能写好。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写作时间从哪儿来?不解决这一问题,写作就是一句空话。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澄清一个认识,为什么写?专业写作除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外,我觉得专业写作,能带来快乐,提高幸福指数。写作是个渐变的过程,从开始的畏惧,到逐渐喜爱,再到写好,得到认可。这一过程充满神奇,令人兴奋。每当文章受到他人的肯定,获奖、公开发表时,就是最幸福的时刻。

为幸福的事情,不会没有时间,就像热恋中男女,一方邀约时,另一方会欣然应约,总会想方设法地找时间。时间是靠挤出来的,只要善挤,每天千字文完全可能。

再举一个例子:苏霍姆林斯基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他没有很高的学历,17岁初中毕业后,只经过一年的师资培训班的学习,他当上了农村的小学教师。然而,他坚守理想,坚持学习,在35年的教育生涯里,他一直坚持每天早晨5点——8点从事写作,白天去课堂上课、听课、当班主任,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的问题。这一写,一生中写了40本书,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共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片小说。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13

【摘 要】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何为“所教的内容”?笔者的理解即为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王荣生教授在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并提出了“好课”的9级标准。笔者在磨王教授之玉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了“好课”的7级标准,并结合课例作具体地观课。

【关键词】教学内容 语文观课 王荣生 标准

一、引论──磨他山之玉

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何为“所教的内容”?笔者的理解即为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王荣生教授在其著作《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作了这样论述:“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地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腔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

据此,王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一堂语文“好课”的9级标准:(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诚然,在精彩纷呈的语文教学领域里,我们看到了太多形式主义,对于语文的根性似乎缺少一种终极的追问。殊不知,语文本姓语,脱离了“语”,再多的精彩都是花拳绣腿,徒劳无益。但是,细细回味王教授的这9级标准,笔者认为有三处存在不妥:

其一,第一级和第二级有重复,如果说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是‘语文’的内容”,那么该教师定“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故此,笔者认为第一级可以去除。

其二,第四级和第五级相比,第五级更指向语文的根性。当教师所选用的语文教学内容与学术界的认识相一致时,这教学内容就不再是变态。谁能说遵循了学术界对各种文体的普遍认识,还会是变态呢?如果这样说,那学术界的认识就不正常,或者说教师对学术界的认识没有搞清。故此,本人认为第四级可以不要。

其三,第七级更指向于教学方法,而非教学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用是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但课后学生到底学到多少,这就要看教师方法是否得当,而第七级的介入似乎有另类之感。

此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体,有着独有的教学个性,这也是决定一节课教学内容是否得以有效实施的主要标准之一。故而,笔者认为由教学内容观语文课是否有效,应具备七级标准(王教授提出的九级标准中的六级标准+教学内容与教师个性相融合)。

二、立论──辟个人蹊径

标准的意义在于衡量,七级标准的意义同样在于衡量一节语文课的优劣。那么,该如何运用七级标准来衡量一节语文课?然在王教授的书中“寤寐求之”,终是“求之不得”。“思其始而成其终。”为此,笔者凭借点滴思考,自辟蹊径,结合身边的课例谈一谈个人的一些拙见,以抛砖引玉。

1.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对于语文的定义,叶圣陶先生作出这样解释:“语文就是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3]基于这一共识,洪镇涛先生亦强调指出:“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前辈们的言论不仅为语文正了“名”,即教语文的内容;同时也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即语文教学的本体是指向语言,语文课要使学生获得语言。

以一位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为例。课中,该老师将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板块。第一板块充当翻译,猜文言词汇,即请学生根据老师说的白话文,猜文言词汇。第二板块模仿古语,自我介绍,即请学生模仿“杨氏之子”的格式,自我介绍。第三板块理解字词,读通古文,即通过多次尝试(参考注释自由读──指名读──引导理解疑难字词意思,标断句符号──范读引领──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读通顺古文。第四板块整理理解,叙说故事,即请学生用白话语言说一说故事,再次加深疑难词语的意思。第五板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品味,以体会杨家小孩的聪慧之处,并随机指导学生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第六板块补写剧本,内化语言,即请学生选取一个版本,给不完整的文言版或白话版的《杨氏之子》剧本补充台词,并和同桌对演。

纵观以上六大板块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这位老师从让学生猜文言词汇以初识古文语言,模仿古语自我介绍以近距离触摸古文语言,理解字词读通古文引领学生与古文对话,整理理解叙说故事以理清文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感悟古文语言之妙,到最后的补写剧本内化语言引领学生学以致用,至始至终都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由此,笔者认为该教师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2.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古语有云:“大道至简。”意指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教学内容的选取亦是如此,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天地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擦亮自己的眼睛,穿越迷雾森林,直达语文的根,摘取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简简单单教语文”。

仍以上一位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为例。课堂中六大板块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当翻译,猜文言词汇──模仿古语,自我介绍──理解字词,读通古文──整理理解,叙说故事──深入文本,品味语言──补写剧本,内化语言)足见该老师的匠心独运,六个板块循序渐进,最终指向一个教学内容,即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古文语言。但遗憾的是,这位老师似乎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受用力,这是学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古文,老师如此大密度的训练,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恐怕都难以受用。皮亚杰认为儿童建构知识的过程一般为四个阶段:拿过来、装进去、存起来、提出来。由此,笔者想,受心理年龄的限制,当学生的头脑在短时间内装进大量新知后,保存中就会出现顾此失彼,以至到提取时大多是残缺不全的知识。若长期以往,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也会因此而被削弱。

3.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占了近乎80%的份量,为了对这些不同体裁、不同文体的文章加以区分,学术界对它们的特点进行详细地区别,并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自己所学的学术界已有定论的语文知识不断地进行专业教学,而非每一篇文章都按同一个套路或有悖学术界认识来进行教学。

再以《杨氏之子》为例。课堂中,老师从猜文言词汇、释读课题、读通文本、品味语言到内化语言,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之路。但在“内化语言”这两个环节,笔者认为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术界的认识有失偏颇。为了给学生创作以示范引路,老师创作了剧本前两句台词,其中古文版剧本的台词是这样的:

小杨(为孔设果、沏茶):“此是桃子、琵琶、杨梅,皆新鲜而甜蜜。夫子请慢用。”

孔君平(起身,指杨梅以示儿,微笑):多谢贤侄。哦,杨梅,此是君家果。

我们且不说小杨对孔君平这位有学识的长辈会不会像招待三岁小孩一样,告诉他这是桃子、琵琶、杨梅,仅就这创作的古文版剧本,怎么看着都像是五四时期半古半白的白话文,而非1500多年的南北朝时期的经典文言文,总感觉与原文显得格格不入。就此而言,这一教学内容和文言文的学术认识未能形成一致。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老师难以给学生规范的文本,那不如不给,以免误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14

注意评价的层次性不同程度的`学生,我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要求。优等生往往给予高要求的评价,希望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更上一层楼;而后进生往往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自尊心。教师要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获得成功。给予积极的评价,才能保持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做到勤思,创造力才能得以继续的发展。

小学教师教学随笔15

因为喜欢教学工作之余喜欢看点闲书,有时心动手痒也会写点小文章来自娱自乐。所以我有时认为自己是适合一名语文教师的。可是,自从前不久看了一篇题为“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问题——在陈日亮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的文章后,我便一点也不敢再有这样自以为是的自信。我从书中摘抄了以下最喜欢的几句话:“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对于语言表达的敏锐的规范感,对准确、妥帖、简练的语言的瞬间感觉与判断。”“所谓规范意识,就是无论写字、遣词、造句、使用标点,都要讲规范;另一方面,就是对错别字,对乱点标点,对不规范的用词、病句,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即所谓“瞬间感觉和判断”,不假思索就作出近乎本能的反应。”这是文中最让我为之感动的一个小细节,作为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在谈到自己时,这样写道:“……直到现在,还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无论走到哪里,在什么地方,只要看见错别字,错误的标点,病句,就看得不顺眼,心里别扭,恨不得马上就像改作文那样提笔把它改过来,这就是语文老师的职业习惯。说难听点,这是职业病;说好听点,这是职业责任感。”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以上的文字让我读了不由为之心动。[]凭着多年来对文字一种本能的敏感,我认为,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几句话,如果没有切身体会并经过仔细推敲是无法写出来的。我反复品读这些简洁而富有真知灼见的文字,想到自己身为语文老师却如此缺乏应有的专业素养,实在羞愧不已。在这样的阅读思考中,我告诉自己:从现在起,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忽略教育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细节。

以上的阅读使我不由回想起了不久前听课时的一个小细节。一个年轻的男老师在执教《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将“锲而不舍”的“锲”读成了“qì”音时,教师立即给予纠正,不过,令我们奇怪的是,没过多久,该老师在读到这个词时自己却又把它读成了“qì”。所以在评课研讨的时候,大家纷纷又提到了这一点。在评课,我向大家坦诚自己其实也闹过几次这样的“笑话”,虽然平时上课借助课本,临时纠正了自己和学生原来没读准的字音,但是,因为平常没怎么在意去改正它,所以过后很快又读成自己原来一直习惯的错误的读音。然而,评课归评课,我并没有把这样一个不值一提的小细节放在心上,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日常言语表达中也并不怎样在乎音准这一方面。

读书会使人的目光变得更敏锐、更善于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是一直以来读书带给我的一大收获。关于这一点,我想以最近发生在我课堂上的一个小细节为例来谈。上一周的一节复习课上,上课时,我让全班同学一齐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学弈》。学生将“使弈秋诲二人弈”一句中的“诲”读成“huǐ”。可是我一时无法确定他们是否读对,所以当即查了字典,然后马上纠正他们的读音,在给学生纠正读音之后,我怀着真诚的态度向学生表示自己的自责和惭愧。因为这在当时的我看来真是一件应该感到脸红的事,虽然是上学期刚教过的课文,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竟然没能对学生这个错误的读音作出“瞬间感应”。这课堂上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下课后我立即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自己的反思。上学期教过的课文,学生竟然全体读错,这难道不是作为语文老师的失职吗(我不认为这是故意小题大作)?于是我在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我回想起在自己的印象中,一直将“诲人不倦”中的“诲”读成“huǐ”音,此外还有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因是:自己平时不怎么在意纠正自己不会读或读错的字音。所以不管当时在教这篇课文时自己是否有读正确并纠正学生的音准都已不再重要。由这个小细节中我突然又想到了最近复习时发现的一个实际问题,在教学生整理复习各个语文知识点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拼音这一部分掌握得不太好,可我却一直苦于找不到问题所在。此刻通过这一个小细节的反思,我竟意外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原来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写完这一句,紧接着我脑海里迸出一句:什么样的老师便只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老师怎样的素质、习惯决定了学生的素质、习惯。以后如何才能使自己避免再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我想解决的办法就是:首先不断提高自己对语言的规范意识和感应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最后我想,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我们真的愿意静下心来多点读书、多尝试、多思考,每天就会不断有新的问题,新的发现在等着我们,使我们在琐碎繁忙的教学实践中体验思考、创新带来的充实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