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聚美女性网>教育>儿童读物>

恐龙种类有哪些

儿童读物 阅读(1.93W)

恐龙种类有哪些?恐龙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爬行动物。但是现在人们看到的恐龙多只剩下骨骼和恐龙蛋了,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恐龙种类有哪些?

恐龙种类有哪些1

剑龙 (剑龙科动物的统称)

巨大的草食性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食草性动物,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以及带有四根尖刺的危险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大约7-9米长,2.35米至3.5米高,2至4吨重。

棘龙 (兽脚亚目棘龙科棘龙属恐龙代称)

巨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生活在白垩纪,半水生恐龙。体长11-15米,体重4-10吨,长有吊桥状或圆帆状背脊、拥有一系列适应水栖环境特征。

霸王龙 (已灭绝的白垩纪晚期爬行动物)

即雷克斯暴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体长约11.5-14.7米。平均体重约9吨。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

恐龙种类有哪些
  

肿头龙(肿头龙科)

头上有穹顶状头盖的肿头龙类。圆盖厚、高,是为争夺配偶而保护大脑的。肿头龙已知最古老的肿头龙科。长90厘米至4.6米。生活于晚白垩世纪。

三角龙 (角龙下目角龙科的草食性恐龙)

草食性恐龙,生活于白垩纪晚期,是非常受欢迎的.恐龙,全长7—9米、高2.4-2.8米、重5.5—10吨。他们有非常大的头盾和三根角状物。

窃蛋龙 (小型兽脚亚目恐龙)

生存于白垩纪晚期,身长1.8到2.5米。如鸵鸟,长有尖爪、长尾,行动敏捷,有坚韧的尾巴,以保持身体的平衡,跑起来速度很快。

慈母龙(善于哺育子女成长)

食草恐龙,具有群体生活的习惯,习惯群体筑巢,善于哺育子女成长。

蛇颈龙 (蛇颈龙科蛇颈龙属动物)

侏罗纪已遍布世界各地,白垩纪末灭绝,蛇颈龙体型硕大无比,且长颈,因以得名是海洋中的霸王。尼斯湖传说据说就是蛇颈龙。

甲龙 (白垩纪晚期的恐龙)

头宽而平,全身有突棘似护甲,使得它的头部就像带上了一个钢铁般的头盔,尾巴直如铁棒,有尾锤。

恐龙种类有哪些2

恐龙的种类有哪些?

1、霸王龙:

霸王龙即雷克斯暴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期。距今约6850万年到650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的恐龙种类之一。

2、剑龙:

剑龙为一种巨大的草食性恐龙,是一种生存在侏罗纪晚期的食草性动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以及带有四根尖刺的危险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

3、钉状龙:

钉状龙又名肯氏龙,为剑龙科恐龙的一属。钉状龙与北美洲的剑龙是近亲,但是体型大小、身体灵活度与防御用的板甲形状不同。成年钉状龙的身长约4.5米。

恐龙种类有哪些 第2张
  

4、乌尔禾龙:

乌尔禾龙的身体较其他剑龙科低,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乌尔禾龙以低层植被为食的适应结果。不像剑龙属,乌尔禾龙有较短、较圆的骨板,乌尔禾龙如同其他剑龙类,拥有四根尾部尖刺,这些尖刺用来自我防卫。

5、翼龙:

翼龙又名翼手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爬行类,共有近100多个品种。希腊文意思为“有翼蜥蜴”,是飞行爬行动物演化支。生存于晚三叠纪到白垩纪末,约2亿1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

恐龙的种类有哪些

恐龙(Dinosaur)是中生代多样化优势陆栖脊椎动物,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恐龙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爬行动物。 说是脊椎动物而不说是爬行动物的原因是,恐龙曾经被归为爬行动物,但是其不符合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匍匐的行走方式,以及现在一直被质疑的冷血动物一说。

恐龙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动物)。恐龙(不包含鸟类)是群生存于陆地上的主龙类爬行动物,四肢直立于身体之下,而非往两旁撑开,它们出现于晚三叠纪卡尼阶,各种恐龙快速地演化出不同的`特化特征,并发展出不同的体型大小,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并持续生存到晚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阶。

恐龙(拉丁学名:Dinosauria)是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陆栖脊椎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恐龙灭绝事件。

在1861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度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着羽毛痕迹,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19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主张它们应该分类于同一纲之内。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主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二叠纪晚期,并在三叠纪中期成为优势陆栖动物群。

所有的恐龙皆为陆地动物。许多史前爬行动物常被一般大众非正式地认定是恐龙,例如:翼手龙、鱼龙、蛇颈龙、沧龙、盘龙类(异齿龙与基龙)等,但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龙

有许多型态的爬行动物与恐龙生存在同一时期,例如:鱼龙目、沧龙科、蛇颈龙目、翼龙目、以及盘龙目,许多大众媒体常将它们也归类于恐龙,但它们在科学分类上并不属于恐龙。

恐龙是中生代的优势陆栖脊椎动物,尤其是在侏罗纪与白垩纪。在恐龙占优势的侏罗纪与白垩纪期间,几乎所有身长超过1米的陆地动物皆为恐龙,同时代的其他动物因此受到体型发展与生态位上的限制。举哺乳类为例,它们的体型多接近现代的啮齿动物,不超过猫的大小,食性为肉食性,以小型动物为生。

恐龙家族极为庞大、多样性。截止到2006年的学术研究,已确定有超过500个属;根据估计,化石记录中曾出现的属总数约为1850个,当中有75%已被发现化石。一个早期的研究推测恐龙有将近3,400个属,但大部分无法在化石记录中保存下来。截至2008年9月17日为止,恐龙记有1,047个种。恐龙有草食性动物,也有肉食性、杂食性动物。

恐龙类别

分类

其在在生物学上被列为一个总目。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要比其他各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 鸟臀目(Ornithischia)。

二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腰带结构: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

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区别)。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Sauropoda)和兽脚类(Theropoda)。

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

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素食性的中等体型的恐龙,例如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种巨型恐龙--------板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安琪龙。

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大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的马门溪龙,世界上已知体形最大的动物-----易碎双腔龙。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为最聪明的一类。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暴龙是著名代表,其余如异特龙,南方巨兽龙,棘龙等也颇具名气。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Ornthopoda)、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和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

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两足或四足行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它们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如:鸭嘴龙、禽龙等。

剑龙类,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或多对,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其代表有被认为居住在平原上的剑龙,被发现于坦桑尼亚的肯氏龙。

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主要兽脚类恐龙

出现于白垩纪早期。例如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海拉尔龙,生活在英国的多刺甲龙,以及在美国的包头龙和蒙古的爱得蒙托龙。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其中有与霸王龙齐名的三角龙,温顺的食草动物原角龙等等。

肿头龙类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成腰带,主要生活在白垩纪。

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小孔,这个孔在其它各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的动物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