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聚美女性网>教育>儿童读物>

关于读书的随笔

儿童读物 阅读(1.21W)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随笔吧?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读书的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读书的随笔

关于读书的随笔1

这本书的阅读率是仅次于《圣经》的;对于《圣经》,我向来认为是本可望而不可及的神书,只有那些文化人或者是虔诚的教徒才会对它如饥似渴,而我等小辈极不严肃的阅读

恐有亵渎之嫌。竟然是在音乐课上,老师带来了这本书。起先,我对它是不屑一顾的,就像水里的鱼对天上的鹰那样不理不睬,因为他们永远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真得没想到,这本号称神圣的书会拥有一个很可爱的名字-《小王子》;遥望扉页,我仿佛变成了童年时酷爱童话的小女孩,童话里的王子骑着白马,永远是黄头发。带着微笑,永远是灿烂的,结局大同小异,王子总会携美丽可人的公主走进富丽堂皇的宫殿,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捧读《小王子》,才发现它不是一本单纯意义上的童话,它可以让忙碌的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去痴痴地读它。千遍万遍也不厌倦,继而为自己终日的忙碌伤悲,为匆匆逝去的童年惋惜;读着读着,他们又会觉得自己和小王子同样天真、幼稚,想和他成为朋友,想进入他的世界。尽管小王子的世界很小且属于另一个星球,但那里没有忧伤,充满新奇,令人神往。

细读《小王子》,书中的一切恍然却如在眼前。那些画,那个虚伪的人,那个可怜而又快乐的酒鬼,那个地理学家,那个点灯人,那朵小王子最爱的花儿,还有那只狐狸……以及所有的梦想。一切都是那么栩栩如生,阅读的过程也就成了与他们的对话和沟通。

掩卷遐想,我油然而生这样的感觉:其实有些东西比较适合成为一个泡沫,留在记忆里,不会破掉,也不用担心它会飞走。的确,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像小王子得知他最心仪的花儿和那些普通的玫瑰并无异样是一样的。普通不是谁的错,小王子用心血栽培了她,她永远是其记忆中的最美,这就足够了。

我不是个极勤奋的人,但却认真地看完了这本书和其中的每一幅画。于是,我将它确定为我的第一本书。作出这样的`选择,决非否定我以往的阅读,而是基于它带给我的思想升华。

它不仅领我进入了快乐的世界,而且让我明白了平凡的伟大。上苍安排我们如此平凡,自然有它的道理。不要为金钱而哭泣,也不要为平凡而气馁,更不要为昨天而苦恼。累了,烦了,读读《小王子》,你会悟出许多看似简单但你又无法弄懂的道理,至少你会坚信明天总是美好的。

一堂音乐课,一本《小王子》,一个梦就这样成为一个泡沫,让忙碌的我停下手中的事去欣赏它,去走进它为我们呈现的世界。

关于读书的随笔2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文字,从而有了书,而茶文化也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中国人爱书,也爱茶。

我端起茶杯,呷了一口野菊花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算真正的读书。

曾经读过像《小王子》这类的小说,尽管没能完全领会到它们的精神所在,但还是感到了那单纯美好,没被污染的晴朗世界。坐在月光里,用白瓷碗盛上凉白开,再漂上几片不知名的小小的茶叶,那感觉像在品用圣洁无瑕的恒河水泡的菩提茶。

也曾闲来无聊,因为一个关于玫瑰红茶的故事,心血来潮跑到一家僻静茶座,点了它来喝,我坐在秋千椅上,灯光不怎么亮,且摇曳不定,我那天是第一次看诗集,忘了是谁写的,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读,才大概了解诗的内容,却感觉到它和玫瑰花瓣、茶叶搅在一起,香气浓郁,渐渐地渗入我的`身体:玫瑰特有的香味,还夹杂些许红茶的苦味,再加上诗的韵味。温暖就这样产生,弥漫……

在我的印象中,名著大多是些复杂的悲剧,它包含得太多,以至于我小小的心总不能完整体会。所以,我每每阅读名著,开始时认真到像在做阅读分析,到后来实在没有毅力,只好走马观花地草草完成。有一种奇迹是“缘份”,当我泡的一杯特浓的绿茶遇到《高老头》,我的心也像那水中的茶叶,渐渐沉静下来,融入那个凄凉的世界,以至于我在昏黄的灯影中,潸然泪下。

当然,茶并不一定是那么沉重的,你大可以吸着珍珠奶茶,在水吧明亮的窗边看娱乐杂志;茶也不一定有那么浓厚的味儿,比如看杂文时,一杯放了许多冰块的水也可以伴随,似乎淡而无味,又时时刺激着你的每一个味蕾。

读书如品茶,关键在品它的味,细细地品茶的味,耐心地品书的味。

真正的读书是品书。

在清闲午后,在落日黄昏,一杯清茶,翻开手中书卷……

关于读书的随笔3

【摘 要】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何为“所教的内容”?笔者的理解即为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王荣生教授在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并提出了“好课”的9级标准。笔者在磨王教授之玉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了“好课”的7级标准,并结合课例作具体地观课。

【关键词】教学内容 语文观课 王荣生 标准

一、引论──磨他山之玉

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何为“所教的内容”?笔者的理解即为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王荣生教授在其著作《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作了这样论述:“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地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腔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

据此,王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一堂语文“好课”的9级标准:(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诚然,在精彩纷呈的语文教学领域里,我们看到了太多形式主义,对于语文的根性似乎缺少一种终极的追问。殊不知,语文本姓语,脱离了“语”,再多的精彩都是花拳绣腿,徒劳无益。但是,细细回味王教授的这9级标准,笔者认为有三处存在不妥:

其一,第一级和第二级有重复,如果说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是‘语文’的内容”,那么该教师定“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故此,笔者认为第一级可以去除。

其二,第四级和第五级相比,第五级更指向语文的根性。当教师所选用的语文教学内容与学术界的认识相一致时,这教学内容就不再是变态。谁能说遵循了学术界对各种文体的普遍认识,还会是变态呢?如果这样说,那学术界的认识就不正常,或者说教师对学术界的认识没有搞清。故此,本人认为第四级可以不要。

其三,第七级更指向于教学方法,而非教学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用是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但课后学生到底学到多少,这就要看教师方法是否得当,而第七级的介入似乎有另类之感。

此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体,有着独有的教学个性,这也是决定一节课教学内容是否得以有效实施的主要标准之一。故而,笔者认为由教学内容观语文课是否有效,应具备七级标准(王教授提出的九级标准中的六级标准+教学内容与教师个性相融合)。

二、立论──辟个人蹊径

标准的意义在于衡量,七级标准的意义同样在于衡量一节语文课的优劣。那么,该如何运用七级标准来衡量一节语文课?然在王教授的书中“寤寐求之”,终是“求之不得”。“思其始而成其终。”为此,笔者凭借点滴思考,自辟蹊径,结合身边的课例谈一谈个人的一些拙见,以抛砖引玉。

1.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对于语文的定义,叶圣陶先生作出这样解释:“语文就是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3]基于这一共识,洪镇涛先生亦强调指出:“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前辈们的言论不仅为语文正了“名”,即教语文的内容;同时也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即语文教学的本体是指向语言,语文课要使学生获得语言。

以一位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为例。课中,该老师将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板块。第一板块充当翻译,猜文言词汇,即请学生根据老师说的白话文,猜文言词汇。第二板块模仿古语,自我介绍,即请学生模仿“杨氏之子”的格式,自我介绍。第三板块理解字词,读通古文,即通过多次尝试(参考注释自由读──指名读──引导理解疑难字词意思,标断句符号──范读引领──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读通顺古文。第四板块整理理解,叙说故事,即请学生用白话语言说一说故事,再次加深疑难词语的意思。第五板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品味,以体会杨家小孩的聪慧之处,并随机指导学生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第六板块补写剧本,内化语言,即请学生选取一个版本,给不完整的文言版或白话版的《杨氏之子》剧本补充台词,并和同桌对演。

纵观以上六大板块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这位老师从让学生猜文言词汇以初识古文语言,模仿古语自我介绍以近距离触摸古文语言,理解字词读通古文引领学生与古文对话,整理理解叙说故事以理清文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感悟古文语言之妙,到最后的补写剧本内化语言引领学生学以致用,至始至终都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由此,笔者认为该教师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2.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古语有云:“大道至简。”意指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教学内容的选取亦是如此,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天地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擦亮自己的眼睛,穿越迷雾森林,直达语文的根,摘取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简简单单教语文”。

仍以上一位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为例。课堂中六大板块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当翻译,猜文言词汇──模仿古语,自我介绍──理解字词,读通古文──整理理解,叙说故事──深入文本,品味语言──补写剧本,内化语言)足见该老师的匠心独运,六个板块循序渐进,最终指向一个教学内容,即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古文语言。但遗憾的是,这位老师似乎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受用力,这是学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古文,老师如此大密度的训练,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恐怕都难以受用。皮亚杰认为儿童建构知识的过程一般为四个阶段:拿过来、装进去、存起来、提出来。由此,笔者想,受心理年龄的限制,当学生的头脑在短时间内装进大量新知后,保存中就会出现顾此失彼,以至到提取时大多是残缺不全的知识。若长期以往,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也会因此而被削弱。

3.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占了近乎80%的份量,为了对这些不同体裁、不同文体的文章加以区分,学术界对它们的特点进行详细地区别,并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自己所学的学术界已有定论的语文知识不断地进行专业教学,而非每一篇文章都按同一个套路或有悖学术界认识来进行教学。

再以《杨氏之子》为例。课堂中,老师从猜文言词汇、释读课题、读通文本、品味语言到内化语言,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之路。但在“内化语言”这两个环节,笔者认为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术界的认识有失偏颇。为了给学生创作以示范引路,老师创作了剧本前两句台词,其中古文版剧本的台词是这样的:

小杨(为孔设果、沏茶):“此是桃子、琵琶、杨梅,皆新鲜而甜蜜。夫子请慢用。”

孔君平(起身,指杨梅以示儿,微笑):多谢贤侄。哦,杨梅,此是君家果。

我们且不说小杨对孔君平这位有学识的长辈会不会像招待三岁小孩一样,告诉他这是桃子、琵琶、杨梅,仅就这创作的古文版剧本,怎么看着都像是五四时期半古半白的白话文,而非1500多年的南北朝时期的经典文言文,总感觉与原文显得格格不入。就此而言,这一教学内容和文言文的学术认识未能形成一致。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老师难以给学生规范的文本,那不如不给,以免误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

关于读书的随笔4

我在暑假看了《雷锋的故事》,学到了很多知识和道理。

雷锋是个苦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爸爸妈妈,他七岁的时候还被地主砍了三刀。

雷锋一次考试的时候得了90分,同学们都觉得他已经考的很好了,但是雷锋自己觉得还不满意,后来他更加努力学习,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雷锋很爱帮助别人,他帮助别人砍柴、做饭、抱小孩、送老奶奶回家……,并且他因为帮助别人而感到快乐。

雷锋在部队的时候工作很认真,还学会了开拖拉机,而且很爱护公物。在一次下大雨的时候,他为了保护水泥,拿了自己的被子盖在上面,水泥就没被雨水冲坏。

可惜的.是,他在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牺牲了,当时他还不到22岁。

雷锋的故事很多,他教会了我很多。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学习他不怕苦、不怕累、热爱学习、帮助别人的精神,做一个象雷锋一样的好孩子。

关于读书的随笔5

摘 要:就阅读一些教育经典书籍,浅谈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教师;教育;力量

“读书”,一个多么温馨的词语。读一本好书,心情放松,杂念尽消。“众里寻他千百变,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徜徉书海中求知的人常会有如此动心美妙的体验吧。

作为教师,没有一天能离开书籍——教材、教参……日复一日,习以为常。于是有人感叹:做了教师,就注定要将一生机械无味地耗在教材、教参上,枯燥之极……

其实,阅读《教育的力量》,就能够给出明晰的解惑之路。教育应该作为一种力量而存在,我们应该竭尽所能,让每一个世界变得生动、快乐、不单调、不沉闷、更不黑暗;在充满阳光的白天帮助孩子呼吸到花朵的芬芳,在漆黑的夜晚也能注意到星空的美丽;即使身处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能很快走出茫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的人,这就是教师。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读经典,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会让我们变得善于思考,远离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

阅读《教育的力量》,我们确切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只有这样,教育才会不断进步。肖川老师的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练就的教育学问。

阅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我们深深地感动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激励着我们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权力金钱,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小草对春天的回应和礼赞。

阅读《爱的教育》,故事中所洋溢的单纯、美好、永恒的爱的情感,将我深深地包围,涤荡着我的心灵。它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崇高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教育又能使爱不断地升华,它也教给我怎样去创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阅读这些经典名著,我总是不断地被吸引、被感动,有些东西便不留痕迹地沉淀下来,沉淀到我的内心深处,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清晰。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教师在一生中要不断提高自我,需要读书好学。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关于读书的随笔6

关于读书的名言太多太多了,对教师来说,读书,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和写作,才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进而促进教师人生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最好的途径。

一、首先明确读书活动的意义

1、教师要充实自己,必须读书。教师是新课改新教材的执行者,如果教师整体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势必会影响新课改的深入贯彻落实,也势必会影响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并努力将学习与教学工作联系起来,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使自己的知识成为一条永不干涸的小溪,永不断流的活水。

2、教师专业发展自己,必须读书。教师要获得自身的发展,必须依赖学习这一行为,以提高自身专业的素养,从而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实现自己的积极主体价值,专业阅读必不可少,文学滋养尤为重要。

二、其次我们必须明确读书活动的目的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人生匮乏、贫弱、苍白的'状态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充满着创造的快乐。

读书,能够彻底改变教师孤独、麻木、灰色的人生状态,消除“职业倦当。

读书,能够丰富教师的人生。

关于读书的随笔7

读了《格林童话》这本书,我仿佛沉浸在白雪皑皑的童话世界里。

可怜的白雪公主被小矮人一次又一次的唤醒过来。那个让人讨厌的皇后算尽机关谋害白雪公主,最终也不是最美丽的人。而美丽的白雪公主此时正和王子在举行盛大的婚礼呢!白雪公主用善良的品德打动了七个小矮人,得到了它们的帮助,最终获得了幸福。

金碧辉煌的皇宫里七位仙女正在为小公主祈福。祝福她能歌善舞,品行优良。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位恶毒的巫婆诅咒小公主在十五岁时被纺锤刺破手指,因此而死―――啊,多么恶毒啊。可怜的小公主在七位仙女的保护下沉睡了一百年,最后被一位英勇的王子唤醒了!睡美人最后奇迹般的复活了。小朋友,如果要像睡美人一样复活那是需要做无数的好事并得到上帝的垂怜才有可能的呦!

可爱的小红帽被大灰狼欺骗,大灰狼还凶狠的把小红帽的外婆吃掉了,猎人发现后赶紧用剪刀剪开大灰狼的肚子,就出了小红帽和外婆。

看了那么多的故事,我始终在想,要做一个善良,诚实,正直的人,张开智慧的眼睛,耐心细致的帮助身边一切需要帮助的人,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幸福快乐的人!

关于读书的随笔8

书能带给人得成就,有的一眼就可以看到,有得则需要时间来慢慢品味。但不论哪种结果,人要走向高贵,读书是最简单的途径,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资。练一门乐器,或许你还需要足够的经济基础;学一门手艺,也离不开金钱的投资;而读书,却是只要有一本书和一颗沉得下来的心,便可以进行。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开几页就登堂入市,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这个时代注定有些人要拼爹,而有些人只能靠自己。每一本书,就是一道门,你想通往哪里,都可以自己掌握。

如果你还心有疑虑,不妨仔细观察身边的人,那些对生活满腔愤怒的人,大多是读书少的人,他们不停地抱怨社会不公,机会太少,生活太难,人生太苦。他们坚定地认为,所有的不幸福都是被极少数投机取巧的人所造成。事实上,在他们愤怒的背后,是自身的知识与能力难以满足自己进入上层社会欲望,所产生的自卑与苟且。

而强者,都从知识里面找到了出路。比尔盖茨辍学的前提,是别人会编程,还是哈佛的`高材生;李 嘉诚能白手起家的根本,在于别人始终没有放弃从别的地方,继续寻找求知的途径。不读书的人,最爱常提读书少的成功者,其实,他们只是想为自己的不努力找个借口。

关于读书的随笔9

歌德说过:一书一世界。

短短五个字,道出了书的可贵。

伟大的祖先创造了文字,创造了书籍,将人类有限的生命赋予书中,缔造了无与伦比的永恒。

如果说,一本好书是一方灵动的世界,那么书中的文字便是一个个跳动的灵魂。

世界因灵魂而鲜活,灵魂因世界而跳动。在这跳动的过程中,人类的发展得以永恒。

还记得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中有这样的一个原创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肖奈大神与父亲下棋畅谈,期间聊到肖大神的游戏事业。肖父不免有些担忧,不禁细问。

只见大神手执棋子,从容不迫地回答。父亲教书育人,目的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自己做游戏亦是如此,用游戏创造一个自己心中的世界,传播文化,传达理念,只不过传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于是乎,肖父自然放心了,对儿子的理想表示全力支持。

不禁想到,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的作者顾漫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是否也正是在用她的作品来创造一个她自己心中的'世界呢?而那些话也正是她借肖大神之口来表达的吧!

我想答案早已存在于读者心中了!

每一本好书,都是其作者精心雕琢而成。而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其用心凝炼而成的。他们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在无数个夜晚彻夜难眠,只为在这他们心中世界里创造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身边有不少爱书的朋友,我曾不止一次地与他们聊过对于书的看法。曾有有一个人的回答最令我感难忘。

他说,如果这世上真有什么东西可以万古长存的,那唯有书了。

沧海终究会消失,桑田亦没有长存,再浩荡的江河也有销声匿迹的那天。更别提如此渺小的我们了。

但是,书却能战胜这么多强大的事物,即便是几千年的历史变更都未能让它消失,反而是愈发历久弥新了。

可见书之永恒这一说并不是无道理可言。

有人说:灵魂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人,足不出户却可以阅尽世间百态,看清人心浮华。只因,一本本好书,就是一个个完整的世界。里面包罗万象,无一不有。我们只需静下心来,就可以贪婪地汲取。这该是多大的幸运啊!

只可惜,明白这份幸运的人并不是很多,但也可幸,明白的人也不少。

可能,你早已忘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书的。可能是年少时,过于无聊,突发兴致偶尔所致。也可能是幸运之人推荐,你一时好奇,从此越陷越深。

不论哪一种,我均为你感到欣喜,因为我们如此幸运,如此鲜活。在这一个个世界中,学到文化,找到共鸣,这何其不是一种乐趣?

一书一世界,一字一灵魂。书之所至,心之所往。拥有一本好书,拥有一份喜悦。

关于读书的随笔10

1、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2、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

3、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4、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

5、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6、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

7、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8、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0、先有了毅力,而后才有了伟大的目标。

11、创业者书读得不多没关系,就怕不在社会上读书。

12、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13、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是智慧。

14、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15、不知道自己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16、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17、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18、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19、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20、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

关于读书的随笔11

曾经听过一则新闻,说一个小姑娘生病了,整天咳嗽,吃了很多药终不见好,但姑娘的爸妈在外地打工,只有姥姥照顾自己。结果姥姥却是个很迷信的人,听了乡邻的话,以为是孙女着了魔,才会久病不愈。她便带着孙女找到了当地一个风水先生求解。那个风水先生听了事情经过后,说孩子的确是着了魔,但只有与自己同房才可以辟邪祛病。在普通人眼里再荒谬不过的言论,却被姥姥相信了。

小姑娘一再反抗,她的姥姥还是以治病为由,将她送上了道貌岸然者的床榻。正值花季的孙女在受到侵害后,心如死灰,第二天就选择了跳楼自杀。事情一被媒体曝光,舆论就将锋芒对准了骗子与孩子的姥姥,说他们是害死孩子的元凶。但事实上,真正地凶手,不是他们,是无知。因为无知,所以无法解惑,心中迷茫却又接触不到科学的论据,才会有人利用牛鬼蛇神的幌子行骗,才会有人轻信空穴来风的谣言。

读书,更重要的就是让一切不解,都有据可依,让一切困惑,都有法可循,让愚昧走向聪慧,让落后的.大脑接触到开明的思想。有些东西,物质无法给予,唯有精神可以补给精神。读书的幸运,更在于你从书中汲取到别人的经验,便减少了靠自己撞破南墙来获得教训的可能。

关于读书的随笔12

我爱读书,读书使我的人生充实而从容,悠闲而舒适,安静而丰富,读书使我快乐。

我觉得读书就如同一个科学家去读当代文学作品,一个诗人去读某个考古学家的记录一样,读是因为喜欢,读是源于兴趣,有一句话说的好:“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正是这种兴趣的阅读,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

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小学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看各种各样的“闲书”,从爸爸妈妈给订阅的儿童杂志,到一些文学名著,我都照单全收。即使是上中学以后,也是依然爱读书,也要在繁忙间隙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些许的休憩。拿起一本喜爱的书籍,就好像随手推开一扇窗户,欣赏窗外美丽的'风景。这风景或粗犷豪放,或细腻委婉,或雄伟磅礴,或感人肺腑,令我浑然忘却了学习中的烦恼与不快,仿佛排徊在青山绿水之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挥着思想的翅膀,感受着生命的美好。

书,是我无声的朋友,它让我的知识仓库里又少了一个又一个的问号。

关于读书的随笔13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的,怎么也想不起了。如果进行理论推导的话,最晚也不会晚于小学时代。都上学了,教科书总归是要读的,否则老师不愿意,家长不满意,自己的屁股也不会满意。小学五年,顺利考上了初中,可见上学也不是吃素的,空有一个学生的皮囊。

但是这时的读书是谈不让什么兴趣的,大多是在老师家长的所谓“黄金屋”“颜如玉”的引诱之下,在家长老师的底教鞭的威逼之下,在自己的错觉幻觉诱惑之下,读书更多地是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其中大抵乐趣并不太多(因时过境迁,记忆模糊,只好用“大抵”的或然判断,但倾向性也是很明显的)。

在我看来,读书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必须读,一种是找乐子、寻开心。由之,就又派生只读两类书,必须读和喜欢读的。必须读书的人,如那些靠书本谋生的作家、文学评论家、科研院所的;还有一些是不读书就难以胜任工作,临时充充电,抱抱佛脚。按照孔老夫子的说法,这些人是属于“困而学之”的,有客观需要的逼迫,或不学不行,没有原料便不能生产,或相关知识不够,胜任不了工作,便有劣汰下岗之忧。但此类读书的人很难归之于读书人之列的,其实真正的读书人只有一种,他们摆脱了一切功利的羁绊,纯粹是寻开心,找乐子,甚至就是围围观看个热闹儿。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一个读书的人大凡都要经过上述两个阶段,开始总归是为用而读的,读书是要为谋生奠定基础、提供手段,等到掌握的知识足以应对工作,或者业已退而休之,读书中功利色彩渐渐褪去,这时仍然手不释卷,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就如一日非得三餐不可,这时便可以称得上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了。此时的读书也最为惬意,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全由自己掌握,读书从自在走向了自为,成了纯粹的爱好,纯粹的生活方式,此时人与书的缘份才算真正的开始。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读书是会上瘾的。每一个读书人都是瘾君子,好像酒喝的时间长了有了酒瘾,吸毒次数多了有了毒瘾,只不过比起酒瘾毒瘾来会有更多的益处,不伤身伤心,还有益于心智的增长成熟,甚或还会减少老年痴呆的几率罢了。

我曾经想过,读书为什么会上瘾?西方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其实,读书也是符合人性的,人总归想往高处走的,那所谓的明智、灵秀、深刻、庄重、善辩不都是人生的高处吗?成瘾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源头,就是越读书越感到自己无知,越感到自己活的惭愧。

怎么越读书越会感到无知呢?看似梦呓之语,于我便是十分的真切。不读书或少读书时,感觉我便是世界,世界便是我;及至读书多了,原来我并不是世界,世界也不并是我,我外有人,人外有天,天外有宇宙。而我关于它们的知识是如此的阙如,越读书越觉得自己无知的领域越多越大,面对这越多越大的无知领域,也越来越不自信,也越来越感到自己的茫然无知了。前些年在中国流传很广的一个段子,似乎可以为此做上很好的注脚—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道自己钱少,不到东莞不知道自己身体不好,其实不读书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太少,于此是如出一辙的。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爱书也是自然的事情,有时那感觉就是恋爱中的对方,婚姻中的小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辗转反侧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那感觉老不是滋味儿了。前几天又买了本《我书架上的神明》,序言中说,书是从《南方周末》“秘密书架”专栏系列文章精选而来,栏目取名“秘密书架”,取其“私密”之意,以示所推荐者的一己之见和思想根源。书中选取了72位读书人,每人一篇短文,一张自己常看或对自己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书单,短文的名字千篇一律,都叫《××的书单》。每个人研究的领域不同,看书的兴趣点不同,但他们对于书的挚爱却是相同的,那感觉就像苏轼说的,居不可无竹,食不可无肉,人不可无书。对于他们来说,不可一日无书,一日无书则面目可憎。于是乎,他们将书竟然视作神明,那书架自然也就是令人敬仰的神龛。自然,这又比爱上了一个层次,是因爱而敬了!

时下一些青少常说,爱就是爱,不需要理由!其实这是愤青的语言,爱怎能不需要理由呢?中国的毛老人家就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由头的爱与恨都是盲目的。别的不说,起码人们对于书的挚爱是很有一些理由的。西方人巴罗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僧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另一个西方人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品。也是西方人的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中国人古代王安石说,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现代中国人巴金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难道这些还不能构成爱书读书的充足理由吗?

我喜好买书,很是享受买书的过程。发现一本好书就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淘金人发现了金疙瘩,多年不见的情人的一次邂逅,如不是在公共场合,非要手舞足蹈一番不可。将书请回家的感觉也是极好的.,就像长久不见的挚友闺密突然驾临,那手握得紧紧的,话密密的,情浓浓的,几个时辰刹那而过,每到此时,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拿得起、放不下!

当然,我好买书也有理由,当年说服妻子时用的就是这套理论。一是将钱用于买书总归是胜过吃喝嫖赌的;二是书籍是增广见闻、修身养性的首选工具;三呢虽说借书也可读,但在书上写写画画总归不行,而眉批承载着我读书的情感和心绪,又怎能不记录在案呢?四是借书有时日,总归需要还,自己的书便无此之忧,什么时候想起了,便从书柜里将出,手捧对谈,十分快意;第五呢,书籍也是最最上等的家产啊,人说家产万贯,不如均瓷一片,我说,纵有家产万贯,莫如好书一卷。有了这些理论,每月便可名正言顺地领得200元份银专事购书,或书店,或网上,或书城,很是得劲儿!

都说“好马不吃回头草”,这话用在其它地方也许正确,但用在读书上是谓大谬。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话,第一省是为人谋有没有不忠的地方,第二省是和朋友交往是做到了否言而有信,第三省就是老师教你的东西温习了没有。其实,一个人值得反省的地方多如牛毛,为什么曾子专门提出这三点,显然这三点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最重要的。不仅他说,他的老师孔老先生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把温习学习的内容和会面经年不见的朋友等量齐观,都看作是一件令人心旷神怡的大事件,可见他是极力提倡“学而时习”的。在读书方面,真正的好马是要吃回头草的,而且越咀嚼越有味道。

我曾经发过一篇微博,说是内人指着我放置在床头边的一本书说,你不是看过了吗?我就说,是啊,但一本好书是值得反复看的,也应当反复看的,当年,毛老人家不是对许大将军说《红楼梦》至少都要看五遍的嘛。接着我又给她来了一番反复的理论:一是唤醒业已沉睡的记忆,好朋友也需要常会面;二是读书如淘金,一次淘洗不可能得到全部金子;三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再读可以读出不同的味道;四是以前读书少时,更多的是全盘接受,及至书读多了,会有审视的角度和目光。那人就说,你想再看就看呗,还那么多歪理邪说。

怎么能叫歪理邪说呢?以前我读《红楼梦》的《好了歌》时就没有现在读有那么多的感悟,尤其是没有发现曹雪芹公会在悄无声息中把世人糟蹋一番。这里,不妨说来大家听听。《好了歌》是这么说的:

世上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吸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关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说完《好了歌》,曹公还搞了一个自注: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好了歌》及其自注除了有些思想颓废的色彩外,也确实参透、彻悟了“好”和“了”的玄机,里面的辩证法也是不少的!

《好了歌》谁说的,参透人生社会的人是谁?是一个叫做“跛足道人”的人,什么是“跛足”?就是腿或脚上有病,走路东倒西歪的,好像哪里的路都不平,都跟他过不去。什么是“道人”?不是路上行走的人,这里的“道”,是《道德经》上那个“道”,是世间万物存在的总根据,是世间万物衍生的总道理。说他是“道人”,曹雪芹公无非是想说两点,一是此人是得道之人,二是此人是行道之人,前者是理论上过关,后者是实践上过硬。这么一个高人,怎么曹公就让他跛了脚呢?相信曹公完全可以让其以类似如来、观音的形象示人,他有这个自由,但是他不,非得让他跛足不行。联想到曹公的人脉文路,这其中一定是有道理和弯弯绕的。读着读着,就豁然开朗,原来曹公给他这个名号,真正要说的就是:这人虽然身体上有残疾,但精神上是绝对地是钢钢的,智商情商都非常了得,是得德之人,是行道之人。相比之下,芸芸身体健壮的主们,在智商情商上就差得大多了,精神上的毛病已不可救药。这不是明摆着指桑以骂槐,世人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曹公戏落了一顿,羞辱了一番。

唉,不说了,反正这辈子是和书结上了缘,善缘也好,孽缘也罢,终归都是缘……

关于读书的随笔14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列宁也曾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不管怎么说,这些名人名言都充分表现了书对人类的重要性。的确,书对人类真是太重要了。沉沦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热爱生活,心里充满仇恨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无比关心他人,心胸狭窄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心胸无比宽广。作为我们小学生,更应多读些有益的书籍,这样不但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对,书籍是知识的源头,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籍,是嘹望世界的窗口,改造灵魂的工具,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读书,能使人愉快,使人聪明,鼓舞人的思想感情去爱人类,爱和平。

为了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们渴求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的财富源泉,既使土地获得丰收,又使文化繁荣昌盛。

努力读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好读书的人们,让我们一起读好书吧!

关于读书的随笔15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以北宋宋江的史料为主要依据,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形象,如:宋江、李逵、花容、鲁智深等。

施耐庵(1296—1371),江苏兴华人,原名施彦端,字肇端,号字安,别号耐庵。施耐庵祖籍江苏泰州海陵县,出生于江苏兴华。他是一位著名的元末明初的作家,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天年(1314)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登进士。

《水浒传》里面有许多性格不同,却一样是为民除害的英雄,比如性格莽撞的李逵,有受人敬仰的宋江,还有力大无比的鲁智深。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机智冷静的.林冲,因为他在《水浒传》这本书中,表现出了机智聪明的头脑,也不失大男子汉的气概啊!

《水浒传》里面有许多好看的文章,精彩的片段,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故事的大概内容是林冲遭受高太尉陷害,被开封府发配沧州,后来,来到柴进府上,柴进便厚礼款待,然后,洪教头不相信林冲是真教头,便要合他比武,后来,洪教头输了,便离开了。这段故事充分体现了三个不同性格的人,通过对洪教头无礼的描写,反衬出林冲有礼的态度,让这位英雄更加的有传奇色彩,也让林冲的温文尔雅更深一层。

我希望大家也来读读《水浒传》,一起感受一下吧!